今年下半年,工信部正式启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在100家试点企业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提高企业品牌培育能力。这只是推进品牌建设“组合拳”的一部分。
工信部等七部委于7月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工业企业品牌建设引领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支撑。在一年一度的质量月(9月)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详解《指导意见》的重要性以及下一步品牌建设的工作重点。
中国工业报:近日,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与之同时,关于深化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规范企业自我声明,以及推进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等相关文件的接连发布,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政策风”。能否介绍一下背景?
工信部:近两个月来,围绕工业产品质量和信誉建设工作,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或独立发布了四个文件。其中,《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工业企业深化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若干意见》都是七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规范工业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的实施意见》是三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中国工业企业质量信誉承诺活动”的通知》是工信部印发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文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协商和反复完善后出台的。发布时间比较集中是文件制定和会签过程客观上形成的。
这些文件虽然涉及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有着共同的背景和特点。
第一,这些文件都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化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和信誉建设的工作部署。是工信部履行“指导工业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能,会同有关部门,在调研分析、研究策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在质量和信誉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而且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突出以企业为主体。通过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维护企业质量信誉,发挥企业在质量和信誉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综合运用各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手段,通过对工业企业的指导、监管、激励和服务,为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和市场环境,支持企业质量进步。
中国工业报:多个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是否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把品牌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相关的配套政策或措施在近期会密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