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和加速器。2008年以来,我省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巩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6.6∶51.7∶31.7到2012年的11.6∶53.9∶34.5;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39.8%提高到2012年的47.5%。2012年城镇总人口达2139.82万人,5年城镇新增人口累计达401.19万人。
发展之路
5年城镇人口增加逾400万人
2008年4月15日,省委书记苏荣带领江西党政代表团,到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就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考察归来后,在省委常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苏荣直接点题:在加速工业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工业化发展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推动作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5年来,我省努力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城镇化以每年高于1.5个百分点的速度迅速提高,增速明显加快。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4600亿元,预计完成4850亿元,比上年增加940亿元;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00亿元、增长18%,利税2100亿元、增长16%。
在开展“工业强攻”的同时,从2008年4月以来,我省进入了城乡建设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跨越发展时期。在新一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拉开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加了城市人口,提高了城市品位,扩大了城市规模。仅2012年,我省城镇人口达到2139.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5%。5年来,城镇人口增加逾400万人。
根据预测,我省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转移农村人口44万人,拉动消费440亿元。城镇化将为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江西表情
“两化”双轮驱动经济
专家观点:近年来,我省的人口城镇化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省统计局人口处专家易鑫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是我省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次中心城市及县域人口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今后一段时期,人口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红利,对于拉动内需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下一轮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工业化城市化理应协调并进
“稻菽千层浪”与不断拔节的城市交相映衬,工业化犹如经济起飞的强力引擎。过去五年,曾经的农业省份江西,无论是城市天际线还是山乡水寨,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嬗变。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生存状态改变的同时,人生规划、思维模式、发展理念都在同步刷新。
五年来,江西三大产业结构由16.6∶51.7∶31.7改变为11.6∶53.9∶34.5。其中第二、三产业的占比增加明显,这是在前期工业化和城市化阔步前行的基础上完成的增量,殊为不易;同时,城镇化率由39.8%提高到47.5%。江西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大格局,在这五年中不断巩固并逐渐显露厚势。
当今世界63亿多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只有7亿,所占比例不足12%。现在,超过21%的世界人口作为一个整体——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并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过了50%的城镇化门槛,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现象,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问题。
江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是时代快车的双发,互为动力必齐头并进,互相掣肘则左右失衡。因此,令两者协调发展体现着决策者的调控智慧。面对挑战,我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正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做到了合理调适速度,避免贪功冒进,这在曾以GDP作为政府业绩考量主要依据的大势下尤其难能可贵。
前段时间,全国各地公布异地高考方案,其中我省接受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所要求的条件最宽、门槛最低。这显示我们城市化尚有空间,以及为工业化储备人才的深思熟虑,同时也表现出江西政府豁达的胸襟。目前,江西的城镇化率为47.5%,与全国平均水平50%相比还低2.5个百分点,但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更不可疯狂加速。饭要一口一口吃,步伐稳健才能走得更远,适当保持发展节奏,可以让我们更长远享受城市化红利,工业化获得更高远的成长空间。